政采云商网
政采云商网

2023年上半年中国财政采乡村振兴馆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2023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3)

2023-08-31 | 来源:政采云商网 | 审核:admin

  二是延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12月31日。其中,2024-2025年全额免征,2026-2027年减半征收。同时,对新能源乘用车减免车辆购置税设定减免限额,对购置日期在2024-2025年享受全额免征的新能源汽车乘用车设定3万元的减免税限额,对购置日期在2026-2027年享受减半征收的新能源乘用车设定1.5万元的减免税限额,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初步估算,实行延长政策,预计2024-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 

  二是持续恢复国内有效需求。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44.1%。出台支持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国家电影事业发展等税费优惠政策,助力上半年服务业消费较快恢复。着力构建重点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深入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上半年各地共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2.17万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近2万个,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一)多措并举促进粮食增产丰收。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明确2023-2027年实施新一轮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策,在全国扶持约10万个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其中2023年支持全国2万个村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创建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拔35个县(市、区、旗),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示范,加快补齐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短板,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是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绩效评价,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政策实施以来,已带动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万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万余家。 

  八、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有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三个更好统筹”,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打好宏观政策、扩大内需、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科技投入,创新完善政策机制,着力打通产业链的“断点”和供应链的“堵点”,加快建设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坚实步伐。 

  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9966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96%,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较多、基数较低。国内消费税下降13.4%,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9.5%,主要是2021年末部分收入在去年一季度入库,抬高基数,今年一季度国内消费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分别下降22.2%、14.4%,二季度国内消费税转为正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降幅也明显收窄。企业所得税下降5.4%,主要受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个人所得税下降0.6%,主要是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退税同比多退,拉低了增幅。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增长5.1%,房产税增长3.9%;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4.9%,土地增值税下降18.2%,耕地占用税下降20.4%。 

  四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科技人才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统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比重。 

  五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及绿色转型。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稳定实施稻谷补贴政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保持财政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绿色转型及低碳发展深入实施。 

  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坚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一体推进,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会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夯实财政管理基础,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水平,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是支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统筹运用专项资金、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支持战略急需基础产品攻关,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 

  (一)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去年同期大规模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幅较高。 

  三是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下达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5.88亿元,支持城乡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培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发展等,并按规定用于其他残疾人、儿童福利和社会公益工作。推动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支持新入选的50个项目地区为经济困难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十、财政政策展望  

  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1750亿元,同口径较上年增加100亿元,继续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重点地区予以倾斜。开展2022年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并加强评价结果应用,提升衔接资金使用效益。 

  (二)大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领域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支持地方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按规定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珍贵可移动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等项目,推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深入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等,加强舞台艺术、文学、出版、影视、纪录片等领域文艺创作和宣传推广。支持海外文化和旅游机构建设发展及开展政府间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等交流活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推动中央文化企业深化改革,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设施利用率。 

  一、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三)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二)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二是推动藏粮于地战略深入实施。支持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集中连片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稳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在东北四省(区)适宜地区推广机械化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面积9000万亩。推动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政策,支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支持吉林省、山东省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探索适合不同土壤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负其责”的要求。督促地方统筹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支持性政策措施,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逐步缓释债务风险。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定期监审评估,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行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推动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框架。 

  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严格支出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预算安排下降2.1%、实际执行下降3.5%;在连续多年压减的基础上,2023年中央部门支出按总体持平安排。硬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执行中新出台的增支政策和预算追加事项,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统筹解决。统筹盘活部门存量资金,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督促按规定及时交回。构建过紧日子长效机制,按季评估中央部门过紧日子情况,推动部门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持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引导制造业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工作,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企业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四是切实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单位做好2023年预留份额填报和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工作,上半年各级预算单位通过“832平台”累计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41亿元。会同有关部门召开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向预算单位集中展示推荐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指导“832平台”与湖南永顺、江西鄱阳开展合作,推广“平台+政府+企业”产销对接模式。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政采云商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政采云商网所有。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政采云商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webteam#vip.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责任编辑:政采云商网信息

  • 11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下一页